认识矿工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井陉矿区到山西介休,320多公里的路程,有一群矿工每月往返一次,辗转六、七趟车,耗时一天,赶回温馨的小窝,享受与家人短短三天团聚的幸福;奔赴工作的地点,担负井矿集团煤炭产业发展的重担——他们就是煤炭事业部大佛寺项目部的职工。
大佛寺项目部成立于2017年9月9日,采取托管经营方式,依靠井矿自身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承包经营合作方煤矿工作面进行原煤生产。这是一种井矿集团从未实施过的新型经营模式。从2007年走出盆地异地办矿,到2017年采取托管经营,在资源枯竭情况下,为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井矿集团像煤矿复采挖潜一样不断深挖着自身发展的潜力,在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代际相传的矿工精神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这些带着浓郁年代特色的词句,是当时对矿工精神的高度凝练。百年井矿发展至今,这些精神融入血脉,代际相传。不论面对多少困难,都要想办法战胜困难,勇毅前行。大佛寺项目部的矿工们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艰苦创业为这种精神继续做着诠释与注解。
接手工作面后,大佛寺项目部的职工开始紧张的工作面安装工作,2018年正式采煤,全年实现煤炭产量68.7万吨,今年截止12月2日,已提前29天完成全年76万吨原煤生产任务,为井矿集团煤炭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原煤产量稳步提升的背面,是项目部职工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为煤炭事业付出的努力。井下工作距离长,下井后要走1个小时才能到达工作面,一来一回加上开班前后会的时间,矿工们日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深处大山,交通不便,买个简单的日用品也要耗费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在各项工作还未捋顺的前几个月,他们的一日三餐仅是馒头、咸菜、面条;由于住宿地方紧张,2—4人住的标间里,生生挤下8个人;洗澡时用于提升衣服的吊篮不够,一部分矿工要在二楼换下衣服,穿过走廊楼道,跑到一楼去洗澡,洗完澡再原路跑回二楼穿衣服,寒冬腊月也是如此……
种种艰难困苦,历练了矿工们如寒梅、似松柏的坚韧品格和不屈斗志,凝聚起奋进前行的强大力量。大佛寺项目部克服地质条件变化、机电设备老化,运输环节复杂等困难,精心组织原煤生产,严格正规循环作业,提高资源回收率,实现了原煤高产稳产。2018年原煤产量创出月产7.7万吨的好成绩,2019年月产最高记录达到 8.26万吨。
“1、2、3”三岁了
原煤产量76万吨/年的项目部只有9名技术员,年龄在27—39岁之间。调度、安监、机运、通风,甚至办公室,这些本应单独办公的科室,在这里都被集中在一个小小的办公室里,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忙得不可开交。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他们放弃与家人团圆的选择,毅然决然投入大佛寺项目部的生产中。张艺腾,今年27岁,是管理人员中年龄最小的,当我们问他孩子几岁时,他嘴里数着“1、2、3!”然后告诉我们“三岁了”,引得我们一阵哄笑——作为一个父亲,他实在是太不称职了。他的同事们同样“不称职”——调度室副主任张静,妻子生二胎,比预产期提前了好几天,半夜打电话,他只能满怀焦灼的等到第二天风尘仆仆往家赶,不等妻子出月子,不等孩子满月就又奔赴到了工作一线。32岁的王志宏,孩子晚上10点多发高烧,他只能默默的心疼,任妻子独自带孩子看诊;父母地里的农活也只能在休息时抢着帮忙干干。还有的同事,半夜家里水管突然跑水,束手无策下只得“骚扰”朋友帮忙处理……
种种不称职的另一面,是他们宿舍——办公室两点一线24小时待命的工作角色。9个人团结协作,不分彼此,一人不在,其他人自动分担起他工作,不推诿扯皮,不萎顿不前;坚持每月下井带班不少于18个;回采工作面过地质构造带和掘进工作面过断层及煤柱面二次安装施工时,跟班到点,现场指导;在零下十度没有暖气的寒夜里裹着被子守着电话坚守岗位;在设施陈旧的简陋办公室里认真打扫卫生,尽量营造干净整洁的办公环境;自觉主动将洗澡吊篮让给井下职工……他们为井矿集团煤炭产业发展奉献着青春和热忱,用行动书写着年轻矿工困境中依然保持的难能可贵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息。
“干工作绝对不能秃噜下来”
“干工作就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使劲儿往前窜,绝对不能秃噜下来!”多次被评为出席冀中能源先进、劳模的煤炭事业部总经理兼大佛寺项目部经理王龙不经意间的一番话带着坚毅掷地有声,也成为项目部工作开展的真实写照。
两年多来,围绕提高职工生活质量,项目部专门引接净水管路,增设热水器、洗衣机,满足职工生活所需;投资10万多元,购置食堂炊具、冷柜、消毒柜等设施,聘请专业厨师,增加花样品种,提高饭菜质量,并对猪头肉、红烧肉等肉食进行补贴,让职工吃饱、吃好;加强食堂卫生管理,保证了就餐环境明亮、干净整洁。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与个人签订《安全生产承诺书》,把安全目标逐级分解到班组和个人,做到安全责、权、利明确,充分调动全员抓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狠抓施工质量,推行了井下编码与标识管理,开展了“精品工程”“亮化工程”创建活动,有效提升了工程内在质量;深入推行“每日一题、每周一讲、每月一考、每季一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结合每个月的特点确立鲜明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区队安全生产效率;建立走访谈心汇报填卡建档制度,严格执行“四必访、五必谈”的思想调查工作机制,每月与职工谈心3-5人次,真实准确掌握职工的基本情况。
项目部与合作方加强沟通与交流,在支护方式、设备管理等方面基本遵循项目部的做法,为矿工生产作业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吨煤单价比原来增加了4元,仅此一项年增收入300多万元,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合作方式由一年期合作变更为合作工作面服务年限内的合作,为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条件;明年一季度搬家倒面后,大佛寺项目部将进行25万吨高档普采工作面和110万吨综放工作面两个面的生产工作,为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提供了保障。
“为什么年纪轻轻的选择背井离乡来当一名矿工呢?”“不为什么,安排让来这儿就来了呗。”——明知条件艰苦,但只要企业发展需要,再苦再难让来就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朴素的话语,透露着一股让人温暖的、煤矿职工特有的朴实和踏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才有了井矿集团煤炭产业发展的现实安好。工作环境危险,头顶矿灯,脚穿雨鞋,满身黢黑,这是大多数人眼中矿工的形象,但认识矿工绝不仅止于此,只有深入矿山,了解他们的精神,感悟他们的品格,懂得他们的坚持,才是真正认识他们的正确“打开方式”。
(井矿集团党建工作部 冯仲英)